酸性电解水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20
发表时间:2022-08-25 11:20 生物被膜(Biofilm)是细菌生存的一种重要形态。据报道,全球约80%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都与生物被膜密切相关,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引发细菌持续性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然界中,90%以上的食源性致病菌都能形成生物被膜。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作为中国水产品中头号食源性致病菌,食用被副溶血弧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引起肠胃炎疾病伴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该菌不仅可以在不锈钢、玻璃以及塑料等常用于食品加工业的非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还可以在虾壳、蟹壳等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相较于细菌其抗性增加,更加难以被清除,因此易造成水产品的严重污染并导致疾病暴发。 由于生物被膜的特殊结构,其内部细菌可以抵抗宿主免疫应答,使得其耐药性远强于浮游态细菌。因此,生物被膜一旦形成就很难被传统杀菌方法清除。酸性氧化电位水(简称EOW),又称酸性电解水,含有低浓度有效氯,pH值在2~3,氧化还原电位(ORP)大于1100mV,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作用的一种消毒剂。 文献《副溶血弧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中,作者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胞外聚合物分析法研究副溶血弧菌在适合生长温度(37℃)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以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37℃条件下,12~60h时间段内,细菌由初始的单细胞吸附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60~72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表面产生裂痕。生物被膜的量在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出现变化,12~60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不断增加,60~72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出现了轻微的减少;(2)副溶血弧菌在4、10、15、25、37和40℃条件下于鱼鳞表面生长60h后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生物被膜的量由高到低的次序是:37℃>25℃>40℃>15℃>10℃>4℃;(3)酸性电解水对所有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处理后生物被膜变得稀疏,三维立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连续处理10min对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54%和61.42%。 这些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不仅可以清除副溶血弧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还可以杀伤甚至杀死生物被膜内的副溶血弧菌,且其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强于无菌自来水。 |